公元1616年,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白山黑水间起兵,以“七大恨”之名向大明帝国宣战。从那时起,努尔哈赤开始了他的复仇之路,最终在1644年,努尔哈赤的儿子——满清摄政王多尔衮带领满清军队成功入关,攻占北京。仅仅28年的时间,这个崛起于东北的少数民族政权便取代了大明帝国,完成了对“中央之国”的统治。入关后的满清,在短短两年内,陆续荡平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(中原)、南明弘光政权(江南)、以及张献忠的大西政权(四川),最终实现了天下一统。满清政权的快速崛起,堪称一个历史奇迹。
满清能够如此迅速替代大明,八旗兵的英勇作战自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。然而,满清的实际兵力并不庞大,整个满洲的兵员不过百万左右,加上蒙古的支援和辽东汉军的帮助,满清总兵力也不过二十万。相比之下,大明帝国兵力超过两百万,而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军队也有五十万之众,面对这样庞大的敌军,满清的优势并不显著。正如古人所言:“即使是三百万头猪,二十万猎人也未必能轻松捕获。”那么,满清究竟是如何取得如此惊人的胜利的呢?从军事角度来看,最为关键的“外挂”便是明朝军队中的广泛投降现象,成为满清征服天下的一大助力。
展开剩余74%明军投降的事件数不胜数,其中最为显赫的莫过于那些叛将的投降。例如,大汉奸吴三桂带领着4.5万精锐关宁铁骑投降了多尔衮,江北四镇的22万大军在多铎面前束手就擒,甚至左良玉之子左梦庚也带领着十万兵马投降了阿济格。然而,要说最大规模的投降事件,李际遇的投降无疑最为惊人。他的投降创造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纪录,至今无人能超越,今天我们便来探讨一下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。
李际遇,原是河南登封的一个普通农民。崇祯末年,中原大旱,朝廷为支援辽东战争,横征暴敛,百姓苦不堪言。在此背景下,李自成的起义风潮席卷中原,李际遇也在其影响下,开始了自己的反抗之路。崇祯十一年(1638年),李际遇在登封举起了反旗,公开宣扬反抗朝廷的理念。短短十天之内,便有超过500人响应,李际遇的队伍开始壮大,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。他专门打击贪官污吏与地方土豪,收获了百姓的支持,解决了兵员和粮草问题,队伍逐渐壮大。
到崇祯十五年(1642年),李际遇攻占了中原重镇——登封城,屠杀贪官鄢廷诲与典史王大壁,掠夺了大量财物。他的成功使得李际遇的名声鹤立鸡群,朝廷感受到了威胁,决定向他伸出橄榄枝,派遣使者与他谈判,并承诺任命他为河南总兵,以求安抚。李际遇意识到,作为一名地方反叛者,即便他有雄图伟业,但在李自成、张献忠等大佬面前,自己的力量仍显得微不足道,而朝廷给予的这一机会,无疑是个不容错过的转机。于是,李际遇于崇祯十六年(1643年)闰十一月,正式接受了朝廷的招抚,带领自己的部队归顺,摇身一变成为大明的河南总兵,驻守洛阳重镇。
成为河南总兵后,李际遇开始以洛阳为基地,广泛招兵买马,扩充自己的军队。在当时大明朝廷的统治已经处于瘫痪状态,李际遇利用这个空档期,迅速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。他先后征服了一个府、两个州、十二个县和数百个山寨,队伍达到27万之众,成为中原的强大势力。在河南的日子,李际遇过得如鱼得水,他一度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未来的命运。但很快,天下局势发生了剧变,李际遇的命运也悄然发生了变化。
崇祯十七年(1644年)3月18日,李自成攻占北京,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尽,大明的统治彻底崩塌。大约一个半月后,李自成在山海关遭到满清的多尔衮与吴三桂联军的猛烈打击,满清军队开始入主中原。与此同时,满清另一支军队,由豫亲王多铎带领,计划攻占河南、江南地区,进一步扩张满清的版图。
多铎率领着十万大军南下,沿途各地纷纷投降。不久,多铎便兵临洛阳,照常派遣使者入城,劝降李际遇。李际遇清楚满清的强大实力,再加上自己辛苦建立的势力若被摧毁,实在不甘心,于是决定投降。于是,李际遇带领着27万兵马,一举投降了满清。当时,投降仪式上出现了一幕戏剧性的场景——投降的人数竟是事先约定人数的三倍!这一事件至今仍被视为明末最大规模的投降,彻底改变了局势。多铎迅速将这27万降兵重新编队,精锐者被编入绿营,剩余的则被遣散回乡,为满清的军队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持。
然而,李际遇以为自己凭借这一投降能够获得巨大的权力与财富,享尽荣华富贵,却没料到的是,现实狠狠给了他一记耳光。顺治四年,清廷以“与贼党王道士通谋”之罪,将李际遇及其家族成员满门抄斩。这位曾经的降将,竟在投降四年后迎来了惨烈的结局。倘若李际遇早知有此结局,他是否还会在崇祯十七年做出如此选择呢?
发布于:天津市钱程无忧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